例如:車子要掛竹竿、吊豬肉 => 中式習俗
但是在服裝上使採西式
傳統中式婚禮新郎、新娘是要穿大紅色的衣服
現在幾乎看不到了
以捧花來說
中國式婚禮捧花式紅緞帶綁在新郎、新娘身上的
西洋式則是綁在車子上
現在台灣大多採西式的
以婚禮時新娘進場來說
中國式的就是新郎新娘一起入場
西洋式式新娘的父親把新娘帶入場交給新郎
中式婚禮
行於獨具流行時尚的現今,戀愛可以很另類,但步上紅毯的前奏,可絲毫馬虎不得!傳統婚禮的禮俗,繁複卻是古人相傳的誠摯祝福,每一個枝微末節蘊含的都是殷 殷的期盼,期盼在生命的最終仍能執子之手與子偕老,代表的正是全天下的父母心"孩子,我要你幸福"!從今而後,孩子便要交到另一個人的手中,怎能不小心翼 翼、費盡心思將自己最最誠心的祝福,用六禮、十二禮…來表達那不及千萬分之一的不捨。在籌備婚禮的過程中,也正培養雙方對價值觀的認同,對生活默契的培 養,這便是婚姻的開端,通往幸福之路的護照。
西式婚禮
想來一場有如外國電影般夢幻的戶外婚宴,或是浪漫到不行的花園Buffet婚禮,選擇西式婚宴將可夢想成真。國內許多大飯店及餐廳均提供類似的服務,再者 也可選擇花園餐廳來進行婚宴。西式婚宴的流程動線最為重要,餐點明細、婚禮佈置、串場活動則需事先確認設計與安排,但最重要的還是場地的選擇,事先計劃雨 天備案,才不會讓一生一次的婚禮有遺憾,事先規劃愈完善,將能擁有一場宛如好萊塢電影情節的浪漫婚禮!
傳統婚禮
婚嫁的程序一般分為納彩、問名、納吉、納征、請期、親迎、拜天地、婚宴、入洞房、回門等環節。
若只問婚禮下面"簡單"列出
一、請期、親迎。請期,民間俗稱“看日子”。
結婚那天,新郎帶著樂隊和娶親人馬到岳家迎娶新娘,謂之“親迎”。
前面是彩旗招展的儀仗隊,旗上繪有“飛虎”、“青龍”圖象,
接著是一群吹鼓手鳴鑼開道,有的挑著燈籠,有的舉著”迎避”、“肅靜”的大牌,緊跟著的是為新娘準備的“花轎”和新郎乘坐的“官轎”,沿途鼓樂齊鳴,旗旗招展,浩浩蕩蕩,氣勢非凡。
迎娶的隊伍到了女家,新郎先叩拜神子,再叩拜岳父岳母和親朋好友。
然後起轎返回。返回的時間,一般都是傍晚,沿襲古代“婚禮必用昏,
以其陽往而陰來也。抬轎的隊伍,一路上不許轎子落地,以防不測。
據說,這起源於“梁祝”傳說:祝英臺出嫁那天,路過梁山伯墓,
請求下轎觀看,結果跳入墓穴,梁祝化為雙蝶。民間從反面理解,認為祝英台的死是停轎所致,所以形成了出嫁途中不停轎的習俗。
俗話說:“抬轎的管抬轎,不管新娘尿不尿。
”意思是新娘再有要緊的事,也不許中途下轎。
二、拜堂、坐帳。迎娶的花轎回來下轎時,新娘由兩位“全福人”攙扶著,身著鳳冠霞帔,蒙著紅蓋頭。新郎長袍馬褂,披紅插花,用紅綢牽著新娘。
此時,有二人用紅布袋鋪地,前後傳遞,讓新娘在上面走過。
還有人手抓五穀雜糧,不時撒在新娘身上,口裏吟誦:
“一撒金,二撒銀三撒媳婦進了門。進大門大吉大利,進二門萬事如意。
”在大門口放置一盆火和一個馬鞍,讓新娘跳過去。
跳火盆,這寓意婚後日子紅紅火火;跨馬鞍,則是祈求夫婦白頭偕老,日子平安,而且讓新娘懂得規矩,做到“好馬不備二鞍,為女不嫁二男”。
等到吉時,舉行結婚典禮,俗稱:“拜天地”,由司儀主持,一拜天地,二拜祖先,三拜高堂,最後夫妻交拜。拜堂完畢,新郎新娘進洞房飲過交杯酒。
三、鬧洞房、回門。洞房花燭之夜,各地都有鬧洞房的習俗,晉南謂之“討媳婦”。新娘回門,一般為婚後第三天,新郎也同去岳家認親。回門時有的仍坐轎子,有的改為騎馬。進娘家門時,還要跳火避邪。
現在婚禮則簡單多了:
只要結婚雙方"合乎法定年齡"且在"公開場合,
"有"兩個以上的證人"做證即可。
不過也有分東方即西方呦。

現在的閲覧人数:

羚兒制作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2.5 Malaysia License
但是在服裝上使採西式
傳統中式婚禮新郎、新娘是要穿大紅色的衣服
現在幾乎看不到了
以捧花來說
中國式婚禮捧花式紅緞帶綁在新郎、新娘身上的
西洋式則是綁在車子上
現在台灣大多採西式的
以婚禮時新娘進場來說
中國式的就是新郎新娘一起入場
西洋式式新娘的父親把新娘帶入場交給新郎
中式婚禮
行於獨具流行時尚的現今,戀愛可以很另類,但步上紅毯的前奏,可絲毫馬虎不得!傳統婚禮的禮俗,繁複卻是古人相傳的誠摯祝福,每一個枝微末節蘊含的都是殷 殷的期盼,期盼在生命的最終仍能執子之手與子偕老,代表的正是全天下的父母心"孩子,我要你幸福"!從今而後,孩子便要交到另一個人的手中,怎能不小心翼 翼、費盡心思將自己最最誠心的祝福,用六禮、十二禮…來表達那不及千萬分之一的不捨。在籌備婚禮的過程中,也正培養雙方對價值觀的認同,對生活默契的培 養,這便是婚姻的開端,通往幸福之路的護照。
西式婚禮
想來一場有如外國電影般夢幻的戶外婚宴,或是浪漫到不行的花園Buffet婚禮,選擇西式婚宴將可夢想成真。國內許多大飯店及餐廳均提供類似的服務,再者 也可選擇花園餐廳來進行婚宴。西式婚宴的流程動線最為重要,餐點明細、婚禮佈置、串場活動則需事先確認設計與安排,但最重要的還是場地的選擇,事先計劃雨 天備案,才不會讓一生一次的婚禮有遺憾,事先規劃愈完善,將能擁有一場宛如好萊塢電影情節的浪漫婚禮!
傳統婚禮
婚嫁的程序一般分為納彩、問名、納吉、納征、請期、親迎、拜天地、婚宴、入洞房、回門等環節。
若只問婚禮下面"簡單"列出
一、請期、親迎。請期,民間俗稱“看日子”。
結婚那天,新郎帶著樂隊和娶親人馬到岳家迎娶新娘,謂之“親迎”。
前面是彩旗招展的儀仗隊,旗上繪有“飛虎”、“青龍”圖象,
接著是一群吹鼓手鳴鑼開道,有的挑著燈籠,有的舉著”迎避”、“肅靜”的大牌,緊跟著的是為新娘準備的“花轎”和新郎乘坐的“官轎”,沿途鼓樂齊鳴,旗旗招展,浩浩蕩蕩,氣勢非凡。
迎娶的隊伍到了女家,新郎先叩拜神子,再叩拜岳父岳母和親朋好友。
然後起轎返回。返回的時間,一般都是傍晚,沿襲古代“婚禮必用昏,
以其陽往而陰來也。抬轎的隊伍,一路上不許轎子落地,以防不測。
據說,這起源於“梁祝”傳說:祝英臺出嫁那天,路過梁山伯墓,
請求下轎觀看,結果跳入墓穴,梁祝化為雙蝶。民間從反面理解,認為祝英台的死是停轎所致,所以形成了出嫁途中不停轎的習俗。
俗話說:“抬轎的管抬轎,不管新娘尿不尿。
”意思是新娘再有要緊的事,也不許中途下轎。
二、拜堂、坐帳。迎娶的花轎回來下轎時,新娘由兩位“全福人”攙扶著,身著鳳冠霞帔,蒙著紅蓋頭。新郎長袍馬褂,披紅插花,用紅綢牽著新娘。
此時,有二人用紅布袋鋪地,前後傳遞,讓新娘在上面走過。
還有人手抓五穀雜糧,不時撒在新娘身上,口裏吟誦:
“一撒金,二撒銀三撒媳婦進了門。進大門大吉大利,進二門萬事如意。
”在大門口放置一盆火和一個馬鞍,讓新娘跳過去。
跳火盆,這寓意婚後日子紅紅火火;跨馬鞍,則是祈求夫婦白頭偕老,日子平安,而且讓新娘懂得規矩,做到“好馬不備二鞍,為女不嫁二男”。
等到吉時,舉行結婚典禮,俗稱:“拜天地”,由司儀主持,一拜天地,二拜祖先,三拜高堂,最後夫妻交拜。拜堂完畢,新郎新娘進洞房飲過交杯酒。
三、鬧洞房、回門。洞房花燭之夜,各地都有鬧洞房的習俗,晉南謂之“討媳婦”。新娘回門,一般為婚後第三天,新郎也同去岳家認親。回門時有的仍坐轎子,有的改為騎馬。進娘家門時,還要跳火避邪。
現在婚禮則簡單多了:
只要結婚雙方"合乎法定年齡"且在"公開場合,
"有"兩個以上的證人"做證即可。
不過也有分東方即西方呦。
現在的閲覧人数:
羚兒制作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2.5 Malaysia License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