收到朋友來信如下,請問這說法是真的嗎?謝謝。
她已經七十多歲了,平常非常注重身體的保養,每天清晨除了運動二小時外,飲食方面更力求均衡,尤其牛奶必定「不少於三大杯」,以攝取豐富的鈣質,她心想,這樣縝密的飲食習慣,骨質疏鬆症絕對與我無緣。
可是,她到馬來西亞旅遊,第二天一個不小心踩空,左小腿斷得碎碎的,返國住了二個月的院,醫生證實:骨質非常脆弱,有「嚴重」的骨質疏鬆症。像這樣的例子,社會上比比皆是。
大家的觀念總以為每天只要多喝牛奶,吃小魚乾、燉排骨湯等含豐富鈣質食物,就不會發生骨質疏鬆症,其實是一知半解。
「乳品委員會」給國人的建議量是每日攝取含鈣量1,000毫克最適合,但奇怪的是,住在非洲仍過著幾近原始生活的班圖婦女,每日雖只攝取350毫克鈣質,竟不曾有骨質疏鬆症發生。
反觀世界上每日攝取含鈣量最高的愛斯基摩土著,每天都吃魚,含鈣量達2,000毫克,是正常值的二倍,卻是世界上疏鬆症最嚴重的地方。
而美國、英國乳品消耗量最多的國家,疏鬆症也最普遍,道理到底在那裡?原來疏鬆症的發生不在於你攝取的鈣夠不夠,鈣質量的多少並不會影響你得疏鬆症,關鍵在你能不能「保持」鈣質不被流失。
那麼鈣質為什麼會流失呢?
因為國人嗜吃「肉、奶、蛋」等蛋白質含量豐富的食物,身體內蛋白質太多會造成「酸性」體質,人體一旦酸質化,身體為了維持平衡,自然而然地會自「骨骼」中 提取鈣質來中和酸性,成為微鹼狀態;試想,一個人經年累月被抽鈣質來中和,骨骼中的鈣質每天流失,怎麼會不造成骨質疏鬆症呢?
因此,元凶是「蛋白質過量」,流失了鈣質,而非鈣質吃得不夠。
那麼檢驗一下,我們每日飲食蛋白質真的過量嗎?
根據國科會的建議,人體正常的蛋白質量,以體重 60公斤 的女人為例,每天只需45公克就夠了(男人約需50公克),以純素食的人而言,輕易就可得到57公克,何況肉食主義者,隨便一塊肉、一個蛋就過量了。
牛奶的含鈣量固然很高,可是蛋白質更高,所以牛奶喝越多的人鈣質流失更多,加上「肉、蛋」是高蛋白質食物,骨質疏鬆症不發生才怪,所以不要怪鈣質攝取夠不夠,正常飲食鈣質一定夠,鈣質多或少不會造成疏鬆症,蛋白質過量才是元凶。
願大家有正確的認識,如此,骨質疏鬆症才不會找上您!
KingNet藥物諮詢特別門診藥師回答
義守大學義大醫院中藥科 吳宗修藥師
在這裏引述一段文章,也提出自己的看法,大家一起來深思:
最近牛奶是熱門話題,除了比利時乳品污染的突發事件外,不久之前才在電視新聞上看到,美國一些醫師具狀控告美國乳品協會的廣告不實,有誤導消費者之嫌,事 實上,在美國,牛奶的攻防戰延燒已久,從學術論戰到媒體對決,到各式各樣的政治角力,而剛成立的「反牛奶聯盟」(Antidairy Coalition)更是冠以這個美國文明史上最重要的食物怵目驚心的字眼:致命的毒藥(deadly posion),有關牛奶負面的研究報告在國外醫學期刊上不斷出爐,幾乎每一種現代文明病,包括過敏,骨質疏鬆,癌症,心血管疾病,腸胃疾病,老年痴呆, 自閉症,精神分裂…都和牛奶扯上關係,他們提出的論證,諸如牛奶蛋白質的特殊結構,現代畜牧大量使用抗生素、荷爾蒙、殺蟲劑的殘留問題,加熱殺菌對營養素 的破壞…等等,就外行人來說,似乎都言之成理,而衡諸一些流行病學的調查報告,還真的不完全是無的放矢。
在台灣,無庸置疑,牛奶已是絕大部分嬰兒的主要營養來源,也是許多人的早餐之一。雖然國內早有反對的聲音,但似乎僅得到小部份族群的認同,醫界方面,除了 偶見和過敏相關的論述或少數特殊報導的引介外,絕大部分還是沿用傳統的論述,就以骨質疏鬆的預防為例,牛奶的攝取還是醫護人員最常給的建議。
面對這些分歧的說法,一般消費者真的無所適從,根據衛生署編印的「台灣地區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」中提到鮮乳中含有維生素A、E、B1、B2、B6、 B12、鎂、鉀、鈉、磷、鐵、鋅、飽和脂肪酸、單元不飽和脂肪酸、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比例為15:6:1,胺基酸幾乎均含,不含粗纖維、膳食纖維、菸鹼素、 維生素C。由營養成分來看,牛奶對犢牛是完美的營養食品,也是戰爭饑民的營養及熱量的補給品,但牛奶卻不是嬰兒及人們完美食品。
牛奶的好處:
一:牛奶含有高量的完全蛋白質,佔3.5%。
二:牛奶有維生素A1、D、E、K、B1、B2、B6、B12。
三:牛奶含有豐富鈣質。
四:牛奶每100g可提供46Kcal熱量。
五:牛奶含有人體無法合成的必須脂肪酸,即亞麻仁油酸、次亞麻仁油酸、花生四烯酸。
六:牛奶是弱鹼性食物,與人體酸鹼度適合。
牛奶的壞處:
一:乳醣不耐症,是指人們體內的乳醣敫不足,無法消化牛奶中的乳醣,所以乳醣成了腸內菌的食物,而產生氫氣,造成腹瀉、腹脹、腹痛。
二:牛奶中的特殊蛋白質結構,使部分的人身體產生免疫系統過度反應,例如氣喘、面皰、蕁麻疹、過敏性鼻炎、扁桃腺炎。
三:牛奶中所含的酪蛋白,會妨礙其他食物的消化。
四:牛奶的鈣含量為母奶四倍,磷含量為母奶五倍,對嬰兒腎臟負荷太大,故不宜。
五:牛奶鈣、磷比例為1:12,和母乳2:1,相對牛奶的磷偏高,磷吸收相對太多,鈣吸收少,阻止鈣的有效吸收率。
六:餵食牛奶無助於比菲德氏桿菌的成長。
七:對成人而言,凝乳敫分泌減少,而不易消化牛奶中的酪蛋白,容易形成凝乳。
八:牛奶中因含有較多長鏈飽和脂肪酸,在腸胃道易與鈣結合產生皂化,而不易吸收。
九:牛奶中無人體所需要的免疫球蛋白、溶菌素。
十:牛奶中的酪蛋白太多,往往會形成阻塞全身各組織器官的粘液,造成心血管疾病、鼻塞、痰多、多發性硬化症。
十一:牛奶經過超高溫殺菌法,改變了酵素、維生素、蛋白質及脂肪的結構。
十二:環境污染的農藥、戴奧辛、添加物、荷爾蒙、抗生素,使人體脂肪及肝臟不知不覺也累積這些毒素。
十三:牛奶物質化過程,會釋放一種嘌呤氯化敫,可分解蛋白質,它可由脂肪釋出通過腸壁進入血液循環,可破壞血管壁,使血管壁失去彈性及平滑性,進一步累積纖維蛋白,血小板,引起血管硬化,而造成腦中風,心肌梗塞。
十四:牛奶蛋白質濃度高,消化不容易,故消化性胃潰瘍不宜飲用,否則反而使胃酸分泌更增加。
十五:牛奶中的DHA含量少,對嬰兒腦及視網膜發育沒有助益。
十六:牛奶幾乎不含任何纖維素,容易造成便秘。
牛奶的正負面影響很多,因為個人體質不同,而有不同反應。生機飲食就不鼓勵人們吃肉、蛋、奶,就是因為現代環境污染太嚴重,許多農藥、戴奧辛都是脂溶性 的,累積在肉、奶中,事實上在蔬菜、水果、芽菌中就有豐富的營養成分,可完全取代牛奶的營養:例如鈣質在綠色蔬菜、豆類、檸檬、黑棗、頭髮菜、海帶均含量 極為豐富。
本文由【KingNet國家網路醫院編輯部】提供
星期二, 十一月 03, 2009
牛奶喝越多的人鈣質流失更多?
订阅:
博文评论 (Atom)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